1. 医疗动态

    首页 -> 新闻动态 -> 医疗动态

是否肥胖不能只看体重,如何科学进行体重管理?



站在体重秤上深呼吸,看着数字又比上周多了2斤;

辛辛苦苦练了一个月,腰围却纹丝不动;

尝试过断碳、轻断食,最后都以暴食告终……你是否也在「减肥—反弹—再减肥」的循环里耗尽耐心?

世界卫生组织早已明确:肥胖是一种慢性代谢疾病,盲目跟风减肥不仅伤身体,更会陷入“越减越肥”的怪圈。真正的体重管理,从来不是和体重秤数字死磕,而是让身体回归健康平衡的状态。


一、正确评估体重与健康状况

很多人以为“体重=肥胖”,但体检时医生总会说:“要看体脂率、腰围和身体成分”,这三个指标,才是判断健康的关键。

01、BMI:基础筛查指标

体重指数(BMI)=体重(kg)÷身高²(m²),正常范围18.5-23.9,24-27.9超重,≥28属于肥胖。但它难以区分「脂肪重量」和「肌肉重量」。比如身高175cm、体重75kg的健身爱好者,BMI≈24.5(超重),但体脂率可能只有15%,比很多BMI正常但肉松垮的人更健康。


02、腰围:内脏脂肪的“信号灯”


用软尺绕肚脐上方2cm水平测量,男性≥85cm、女性≥80cm就要警惕了!这可能意味着内脏脂肪增多,即便体重正常,也会面临健康风险。


03、体成分分析:定位“问题所在”

能了解体脂率、肌肉量、内脏脂肪等级等,更全面准确地定位身体 “问题所在”。

减肥的核心不是减重,而是减脂肪、保肌肉、降内脏脂肪!


二、科学体重管理

在体重管理过程中,专业团队的指导往往能发挥重要作用。通常情况下,医生、营养师和运动康复师等专业人士会根据每个人不同的身体指标、生活习惯等因素,来制定具有针对性的体重管理方案,而不是采用千篇一律的模式,这样的方式有助于大家更好地找到适合自己的体重管理方法。


01、生活方式管理—饮食:

节食减肥的人常说「饿得心慌、注意力不集中」,其实是方法错了。真正的饮食管理,是在「热量缺口」和「营养均衡」间找平衡:

「吃对比例」比「吃对种类」更重要

减肥不是只能啃水煮菜,关键是掌握「442法则」:

40%优质蛋白:鸡蛋、瘦肉、鱼虾、豆腐,每餐拳头大小,提升饱腹感和代谢;

40%复合碳水:杂粮饭、全麦面包、红薯,比白米饭消化慢,血糖更稳定;

20%健康脂肪:坚果(每天一小把)、橄榄油、深海鱼,帮助吸收脂溶性维生素。

举例:早餐可以是1个鸡蛋+1片全麦面包+1杯无糖豆浆+半根香蕉,既有蛋白质又有碳水,一上午不饿肚子。

02、生活方式管理—运动:

很多人减肥时狂跑5公里,结果膝盖疼、心脏不舒服,体重却没变——适合自己的运动方案比强度更重要:

1. 新手先练「碎片化运动」

每天累计30分钟即可,比如:

早上:10分钟开合跳+高抬腿(提升心率);下午:15分钟瑜伽或拉伸(改善体态);晚上:饭后散步20分钟(帮助消化)。重点是「动起来」,而不是强迫自己去健身房打卡。

2. 「有氧+力量」1:1搭配

单纯跑步、跳绳等有氧运动能燃脂,但易掉肌肉;搭配哑铃、弹力带等力量训练(如深蹲、平板支撑),能增加肌肉量,让基础代谢提升5%-10%。比如每周3次有氧(每次30分钟)+2次力量训练(每次20分钟),体型会越来越紧致。

03、长期管理方面,防反弹比“减重”更重要。

数据显示,90%的人减肥后1~2年会“反弹”。定期复诊+体重管理方案调整很重要,建议每1~3个月根据复查体重、体成分等相关指标,并根据个人情况科学调整体重管理方案。

体重管理的终极目标,不是瘦成网红同款,而是让身体回到能轻松爬楼梯、体检指标正常、每天充满活力的状态。